-
友情链接:
苏轼无爪蜉、胡古叉襀等“横空出世”,让不少人对新物种是如何命名的产生兴趣。
给新物种命名
既严谨又自由
地球上所有生物,都可以用界、门、纲、目、科、属、种七个层次归类。每种生物的名字,其学名都包括属名和种名两部分,称为双名法。
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介绍,“对于新物种的命名,可以根据发现者的‘喜好’来,但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方式。”按照国际公认法则,新物种命名,一般是由拉丁文的三个单词来组成。其中,第一个和第三个单词必须严谨和统一。
“第一个单词是属名,这是固定的。”赵力举例称,比如猫科动物,无论沙漠猫、草原猫还是家猫,第一个单词必须是猫科。
为了体现对新物种命名者的尊重,笫三个单词则是命名者的姓氏,比如“胡古叉襀”这个种的第三个单词,就是两位作者的姓氏“王”和“孟”加起来共同命名的。不过,往往只在正式文章上才会出现。
“相对于第一和第三个单词的严谨、统一,新物种的第二个单词,就可以自由发挥了。”赵力表示,一般情况下,第二个单词可以是毛色、外形等描述新物种特性的词语,也可以是地名,甚至可以是神话传说。
“以特征为名”最理想
在中国,通常情况下,“拉丁名+中文名”是每个物种的标配。拉丁名和所代表的物种是“一一对应”关系,为国际通用学名,一经认定便不能修改。而中文名并不具备唯一性,有的既有官方名字,也有民间叫法。
给新物种取中文名,多从显著特征入手。例如在四川峨眉山,有一种蛙因喉部声囊作用,会发出如传说中仙姑弹琴的声音,便得名“仙琴蛙”。
发现新物种后,能够以其形态或生态特征来命名是最理想的,如果行不通,从地名、人名、文化历史等角度入手,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。
2023年,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发表了一种名为“卧龙报春”的新物种,因其产地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故取名“卧龙”。
向前辈致敬
新物种的命名,有时也承载着科研人员对前辈的敬仰和怀念。2022年8月,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发表一个鼠李科植物新种——旱谷蛇藤。研究人员为其拟定的拉丁名,就是纪念和致敬在横断山区从事植被研究的刘照光。中文名则根据植物的特殊生境,取名为“旱谷”。
新种命名为何必须是拉丁文
动植物新种的命名都采用拉丁文,这是为什么?专家进行了解释。
(1)按照《国际动物命名规约》,发表新物种必须采用拉丁文的学名,否则就不会被国际认可。
(2)拉丁文作为一种古文,目前已鲜有国家将其作为母语,是国际上相对最稳定的文字系统,方便采用同样标准来命名,既不会引起歧义,也避免了语言体系改进之后,以往的命名体系失效。